離開七星潭時大約十一點,想想尚有些空餘時間,決定先繞到吉安鄉三級古蹟「慶修院」看看。這天天朗雲白,陽光熱情四射,我們在馬路上自在前進,花蓮行至此第三天,開車速度不知不覺為花蓮人同化,像是騎腳踏車欣賞風景般悠閒。就在吉安國小附近的T字型路口,斗大的標示引導我們左轉,沒想到就在慶修院對面有一小塊石子停車場,重點是「免費」,這對已經被制約,認為路邊停車必定繳費的我們來說可謂福音,大家開開心心下車入內。
慶修院-----
等級或指定別: 國家三級古蹟
類別: 祠廟類
建造者: 川端滿二(募建)
創建年代或時期:大正六年(民國六年)
位置: 花蓮縣吉安鄉中興路345號
慶修院從外觀看來即知佔地不廣,不過簡雅的日式建築在刺眼的陽光照射下倒是透露一股清涼,或許與那木頭搭配灰色建築有關,低調、簡單的色澤自然透露沈澱。幾個年輕人佔據門口拍照,我只好測拍大門口。
入內後行向「手水舍」。「手水舍」就是洗手的小亭子,一般參拜寺廟前總要洗手淨身,表達對神明尊敬之意。
說穿了,我對日式寺廟瞭解不多,但依舊被這小小的亭子吸引,或許就在於這木杓在水波中上搖擺的清涼吧!
莯妞先洗手,接著輪到我。
側看:慶修院結構型態以木構架系統為主。屋頂為日本「寶形造」(四注攢尖),屋面舖金屬浪板則是當代少有案例。(出自網站)
特色-----
慶修院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日式寺院,所在區域是日治時期的吉野移民村,移民大多為來自日本四國地區德島縣的吉野川沿岸,為了懷念故鄉,遂把此地稱為「吉野」,也就是今日的吉安。對移民來說這裡是他們的第二故鄉,更有移民子孫是在此出生,所以他們對這座古寺的感情非外人可言喻。二次大戰日本戰敗,日人陸續返國之後,迭有曾移民來此居住的日人前來追憶。
今日慶修院的前身:「吉野真言宗佈教所」是移民宗教與精神之寄託。目前寺內留有神龕、不動明王石刻、百度石等,以及八十八尊石佛等重要文物,據史料推論這八十八尊石佛有可能是川端滿二遵循當年空海遺規,行遍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請回。(出自網站)
正面看慶院院,往四周延伸的斜角像是展翅遨翔的老鷹,內斂中帶有一股沈靜。台階上提供脫鞋換穿,原本很想光著腳入內,但想想還是遵守規矩吧!
裡頭擺設簡單,供奉空海本尊。繞了一圈走道迴廊上,喜歡捕捉光影的變化。
即便眼前豔陽罩頂,我仍舊想像著雨天時,水滴沿著屋簷低落的美景。
一旁的樹下擺放好幾組木頭桌椅,雖是販售為主,但同時也具有空間藝術的作用。
裡頭販售的商品與佛教相關,我特別喜歡這幾個風鈴,風吹過,響叮噹,相當愜意。
這天是星期日,所以遊客絡繹不絕,想要感受寺廟清幽寧靜之意並不容易,也因為距離午餐時間已近,所以只能走馬看花,無暇細細體會,拍的照片也就寥寥無幾,期待下次有機會再訪。
開放時間為每週二~週五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