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久沒開啓部落格了,試了好幾次密碼,差點被拒於門外。
---
如果說身為老師,一言一行,映照的正是過去學習經驗,
那麼,身為母親,一舉一動,盡是成長過程的刻印。
走得那麼遠的路,才理解人的過去,對於現在與未來的影響如斯巨大。
三天連假下午,芽兒因為早上小睡了兩小時,下午便鬧着不睡,要到客廳玩耍。
恰巧牡羊爸起身,也要到客廳寫譜。我腸胃不適,待在房裡休息。
幽靜的時光,就這麼過了一兩小時吧?
待我覺得如此安靜不尋常,
趕緊到客廳一瞧,
牡羊爸頭戴耳機,專心工作。
芽兒呢?
找了很久,在一張藤椅後的小綠搖椅找到他。
他,安靜地抓了一個塑膠空碗、一包梅子,一個年曆,以及一片圍兜,
兀自玩得開心。
我見無危險,便又回房休息。
再過三四十分鐘,
還是不習慣這樣的安靜,
便又起身。
這時,
他已經自個兒爬下小搖椅,
把鍵盤玩具拿在手上,
輕輕推著開關。
我心一驚:
原來他已經會模仿大人的動作,
知道要推開紅色按鈕,
鍵盤方能出聲。
至此,他總是安靜地玩。
牡羊爸也暫時工作到一段落,
我說:「我們給的物質玩具很少,所以他只能玩現有的東西。」
他回:「這樣很好。」
我問:「你小時候是不是擁有很少玩具?」
「對。」「我也是,我印象中只有一個絨毛娃娃。」
一番對話,才瞭解為何我們兩個育兒觀念如此相近,
我的童年不是在家裡,而是在巷子裡、田野間。
觀察昆蟲、聞花香、跳格子、打彈珠、摘芒果⋯⋯
第一次見識到玩具,
是在北上夜宿舅舅家時,
看到表姐家裡,
竟有一盒夢幻的芭比娃娃。
當下,確實有幾分艷羨,
舅媽也熱情地說,
要我盡管取出來玩。
家教甚嚴,
我清楚地知道不該對別人的東西存有任何念想,
所以,默默放下。
這是我記憶裡唯一的物質玩具,
而我也一直以為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。
直到身為母親,
才瞭解很多人會為了孩子準備各類啓發感官的玩具,
甚至從懷孕時就開始聽各類胎教音樂,
當然,孩子出生後忙著讓他聽故事的不在少數。
但是,
我什麼都沒準備,
所有的玩具都是朋友送的,
因此數量很少,
聽音樂嗎?我選擇自己唱歌給芽兒聽,
所以,我把記憶中的所有兒歌加民歌都唱了好幾輪。
比起去兒童樂園,我們更常帶他去家後的海邊秘境看風景。
教養沒有對錯,
反應的就是父母的觀念,
我很慶幸,因為與牡羊爸的觀念一致,
所以即便我們身在北部,
給芽兒的成長物質環境,
其實很自然。
因為這樣,
我發現,
他對於玩具的渴求很低,
更喜歡透過身體接觸各類生活實物,
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,
我喜歡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