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,時間會告訴我們「東西還是老的好」!
爸媽手上那台陽春底片機,抓住我兒時的歡笑,但隨著相機推陳出新,它被遺忘在我的抽屜長達十年。
手上的數位相機細細數來,
早期三四百萬數的SONY和Nikon,主要記錄我的實習和教學生活。
漸漸地,我開始不滿足,兩年前購入的Canon G7陪我走了好幾趟環島之旅,可拍攝風景的效果總不盡滿意,
去年十一月,決定讓Panasonic LX3入我門下,這陣子部落格的照片大多以新歡為主,有些則是舊愛成品。
不知道為什麼,用數位拍到後來,在即拍即看的快速中,似乎少了一點「手感」。
該換相機嗎?No!
這陣子花費過多,所以升級單眼不在考慮之內,
而且,我也覺得有必要和LX3多培養一點感情,
某天,靈光乍現,想起了伴隨我長大的「小黑」→現在對黑色相機有一種莫名的喜好
然後,利用過年假期裝上電池和底片讓她重出江湖,
我唯一比較需要適應的倒不是沒辦法立即看到畫面,
而是無法隨意將鏡頭拉遠及拉近,也沒辦法控制近拍的光線和焦距,
就這樣反反覆覆構圖又放下,終於一卷拍完了。
拿相片前因為完全無法預知成果如何,心裡是有點緊張的。幸好,結果還不錯,讓我很驚喜的是竟然有「淡淡暗角」的效果,
且實際洗出來的相片比電子檔還美,尤其是天空藍色的層次及豐富感。
東西,還是老的好!我懂了!
心中另有一股感動是我讓這台底片機重見天日,日後,它和LX3將形影不離,陪著我走遍各地,讓回憶從二十五年前延續到很久很久以後。
接著,來看照片吧!
除夕前日,發現田間有人正在「炊粿」,我不好意思拍,老爸馬上帶著我去「交關」,讓我順利拍到照片,圖中兩個大鍋,左邊是甜粿,右邊是鹹粿。
老奶奶說在田邊風大,影響火勢,所以這鹹粿炊了三四個小時還沒好,日正當中,她靜靜坐在樹邊等候。
嘉義市文化路的某一棟房子,夾在光鮮亮麗的店面間,顯得有點寂寥。
北門驛,通往阿里山的出入口。拍攝這日,天陰,無風、無雨也無雲。
小黑所呈現的色調很適合拍老建築。
原來北門驛和花蓮松園別館一樣,也帶有文學的氣息呢!
這張完全對焦到月台邊的木板,這也讓我知道別妄想小黑擁有景深的效果。
屏東內埔鄉有個「昌黎祠」,是國家三級古蹟,專祀韓愈。(請回想一下國學常識,韓愈,字昌黎)
我很喜歡這間廟宇,有機會還要再來拍個盡興。
廟旁外的爐宇用水磚打造而成,專做燒字紙用,現已停止使用。
爐口上方那張隨風搖曳的「天官賜福」,增添了幾許年味。
總結,小黑就像vivitar,熱愛在日光下奔跑,喜歡把視窗內所有景色拍得清清楚楚,討厭待在室內,因為少了閃光眼鏡,她就伸手不見五指。
想看小黑嗎?等我流浪回來唷!
=====
出發‧序
=====
就要出發,
把衣物和用品一字排開,
參考書籍和行程表裝袋,
應該很興奮才是,
但論文壓力在後頭,
可這是早就決定的流浪行,
不能就這樣放手。
所以,
帶著我的小黑和LX3
就要出發。
P.S即日起連續五天,日日皆有預定發文,堪稱是一年多來發文量最密集的空前盛況,敬請期待!